大家到外地旅行時,有寄明信片給親朋好友的習慣嗎?在朋友都用電郵或網絡間互相祝賀、聖誕賀咭都只剩下商戶企業才循例大量地寄出的時代,明信片的地位仍然是較難被取代的一種郵件。一張明信片,有著只有當地才能蓋上的郵籤、郵票,配上寄件者精心挑選、最具心意的圖像,再寫下此時此刻最想說的話…比起不怎麼合用的手信、香港四處可買的「當地特色土產」,明信片於我,是最為有心思的一份禮物。

因為搬家,今天把貼在牆上的明信片輕輕撕下來。看到其中幾張明信片,又澈發起了紀事的心,我就在這裡為大家說說兩個明信片的故事。

從英國來的明信片

這兩張明信片是一位香港朋友到英國旅遊小住期間寄給我的。值得紀念的原因,不是因為那人對我有甚麼意義,也不是上面寫上了甚麼感人的字句、發生了怎麼樣的事情。這兩張明信片,背面是,空.白.的!

實情是,她拜託我去辦一些事情,我就說寄些明信片給我當作手信或報酬吧?然而我收信的時候,卻是看到一個大啡色信封,裝著兩張空白的明信片…

後來我再問她這件事情,她答得真妙:

「我怎知道你想不想要字啊?」

從印度來的明信片

這兩張,是我姐的好友兼同學寄來的。首先寄來的是一個嬰兒那張,我在信箱看到它,感到一整個奇怪,首先圖像已經很有宗教味道,其次背面除了一個印度郵票和地址收件人之外,又是甚麼也沒有寫!難不成是印度寄來的開光宗教明信片嗎?!晚一點我再問問我姐,她想了想,說心裡有個底是哪人送的,接著就打電話給那位正在印度旅遊的朋友問個究竟過幾天後收到一個長途電話,謎底亦就此揭開…

原來那位朋友不知從哪裡聽說,印度的郵寄方法是先寫地址、蓋郵籤後才寫內文寄出的。當她寫好了一疊只有地址和郵票的明信片,遞到郵政局的職員大姐手上後,那大姐似乎沒有給回明信片的意思;朋友慌了,就表明自己還沒寫好,想再寫完再自己寄,誰知道大姐不肯交回,就是要即時寄出,於是兩人就手執一角,在櫃檯搶了起來…結果當然是朋友搶輸了,否則就不會發生後來的事件。

朋友也覺得不好意思,結果就趁自己仍在印度的時候,再重新寫了一遍--這就是左邊的明信片的由來。

搬家了,晚些時候再找個好地方來把這些明信片貼起來吧。